-

选购软件十问

济胜
2023-05-05
选购软件十问
1.        目前软件实在太多了?
答:目前软件公司很多,软件产品更多。但现实中,对软件应用效果真正满意或是软件真正用得较好的用户并不是很多。这说明:软件供给虽然多,但有效的供给却是不多。这就要求用户要学会鉴别,要实现软件较好的应用,有二个前提:第一是软件的功能应该强大而灵活,能较好的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第二是软件的提供者,应该对客户的业务及软件均有深刻了解,具备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2.        不同软件的价格怎么会差这么多?
答:是的,软件的价格相差可以说比任何商品都来得悬殊。因为开发一个简单的软件投入相当少,而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投入又是十分巨大。并且软件的复制成本极低,如果是通过网上下载的话,连复制的成本都不要。这样就形成一个事实:如果不考虑软件的售后服务的话,销售的价格不论多少,当次销售都会有利润。
购买软件也象购买其它商品一样,不能光比价格,关键是自己所买的软件对自己是否有用。这就要求从软件功能和提供的服务二方面考虑。如果花几十或几百元,买回来一个毫无实际价值的东西也是浪费;如果投入几千,能给自己带来几万或更多的收益,也是划算。
3.        软件应该是越傻瓜越好,最好是不用教就会用。
答:软件应该易用,这是好软件追求的目标。但如果说最好的软件应该是不要培训就能应用,我们认为这一讲法也不一定最好。因为目前有许多软件是为了傻瓜化而将功能极大的截减,这是削足适履之举,因为由此会丧失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好处,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认为,软件应用的学习是刚开始应用软件时的一时困难,只要在供应商与客户的充分交流下,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能解决,并且客户也可在供应商的协助下尽量挖掘软件功能,提升应用软件效果,明确应用软件应达到的目标。
我们认为软件在易用性方面的要求应该体现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在录入资料、业务操作、查询时是否尽量快捷、灵活、易用,而不应该是软件不用培训就会用。如果某一软件初始应用时不要经过培训就会用,而后来在应用时,却不能有效提高操作速度或操作不快捷、不方便,功能达不到要求,这样的软件不能算是好软件。
4.        买软件时不知道软件的具体功能,用了之后才发现功能不符合公司要求,该怎么办?
答:这一现象在应用软件中相当普遍。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好说,购买前先试用就行了。其实光靠试用还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优秀的软件,包含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光凭用户自己的试用、摸索会很困难,很浪费用户的时间。我们赞成在购买前,抽一定时间,用户与供应商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用户可以不断提出问题,供应商将这些问题在软件中加以实现,并让用户看到操作方式和应用效果。有时还会发现有些问题通过软件比较难解决,就得靠用户和供应商一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法,这样也就顺便考察了软件供应商的实施能力和软件的变通性。通过这样的分析,基本上能达到在购买前基本清楚知道该软件能否满足实际要求以及满足的程度。
当然也有时用户由于电脑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一时也提不出很多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同供应商一起,去参观一些同行业或类似行业的成功用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软件是实现管理的工具,是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还会出现刚投入使用时是能满足业务要求的,但一段时间后由于业务发生了变化,软件变成不满足了。这就得要求在选购软件时要考虑下面二个问题,一个是软件的灵活性,所选购的软件能否根据用户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功能。第二是应考察一下软件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当发现软件不能适应公司应用时,能否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开发。
5.        通用软件我是不考虑的,只有自己开发的软件才好用”。
答:一个用户如果先前使用了一个功能比较单一,设置比较死板的软件后往往会持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用户用了这些软件后,感觉的确如同“鸡肋”。但我们认为,选择整个软件完全自己组织队伍开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道理其实就象想拥有一台电视机而没有必要自己去设计生产一样。因为:第一,虽然自己开发的软件会更适用些,但自己开发的软件也往往是想到什么开发什么,导致软件使用时功能少这少那,数据也由于不严谨而经常会出现差错。第二,一个优秀的软件其实不是一次性就开发成功的,而是接受众多用户不断反馈后逐步提升的,所以现成软件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管理亮点。第三,软件开发好后,帮助和手册的整理也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如果是自己开发的软件,在这方面往往会做得差些,这样为今后的使用、培训新人留下隐患。第四,软件应是随着技术、经营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而作为自己开发的软件在升级方面的投入更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户理想的方式应该是:选择一个功能较好、并且较成熟的软件,当现成的软件不能很好满足实际所需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完善性开发,并且签订长期的服务合同。
6.        软件的通用与适用(功能)应该如何看待?
答:软件应该是通用的。因为软件只有卖出足够的份数后,才支撑得起持续性的开发和完善。但作为通用软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功能)。也就是说,用户在选择软件时应考虑这个软件是采取什么方针来达到通用的。假如某一软件为了通用只是抽取了用户管理中的共性,去掉了不同用户经营中有特色的东西,这样的软件在使用时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经营特色,是不可取的。软件的通用性应该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供应商与客户充分交流,在软件提供的众多特色选择项中,进行适合于自己公司的配置,经过配置后,软件就象根据自己公司经营特色专门定制一样,这样的软件才会用得顺手。就比如世界500强80%公司都在采用的SAP管理软件,该软件光流程就定义了 800 多个。
7.        “现在的员工都不会电脑,等招来新人后再用。”
答:现在的软件,操作都是很容易了,目前企业的一般员工都应该能胜任。反而随便招一个只会打字的操作员,由于对企业的实际业务不了解,操作软件时倒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想真正用好电脑,必须靠企业现有员工积极参与。尤其是企业领导的积极参与。
如果采取专门招人来实现信息化,大概是业务仍采用手写方式,事后再将单据输入到电脑这种较为落后的应用模式。要真正用好软件,充分发挥软件各种功能,通过电脑直接进行业务管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因有:第一,电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如果业务直接通过电脑进行管理,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历史信息对业务进行指导和控制。第二,手工开单事后录入的方式容易出错。因为手工开单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比如产品称呼不统一、写书不规范等。第三,信息化如果与其它人都无关,只是业务补录人员的责任,这个录入人员工作压力会比较大,这样这位员工往往会不稳定,而且这个员工的去留就决定了信息化的成败。
8.        “软件已经用了多年了,但应用的效果也不怎样。”
答: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应用软件后收到哪些效果的确比较难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软件应用效果相差很大。比如有的由于开单时查找物品不方便,导致业务一忙电脑开单就不能胜任,只能采用事后补单的方式。有的软件虽然提供了一般的管理功能,但没有充分挖掘电脑潜能,导致电脑开单只是由原来的手写替换成键盘、鼠标而已,也有的软件由于所提供的流程不灵活增加了电脑操作的复杂性。
举个例子:某公交汽配分公司原来已使用了一套软件,一切单据均仍为人工书写,为了管理库存,事后补单,录入人员共4人,后来换成我们的《金智商务》,物品进出采用条码系统,录入人员减为1人,并且数据准确性大大提高,光人员工资一项每年就节省近10万。
9.        企业老总在信息化中应该承担什么角色?
答:软件是经营思路的体现,所以实施、规划软件应用时如果老总不参与,发挥的功能会大打折扣。在信息化这场战役中,企业老总应该就是总指挥。企业老总具体的职责是:首先应该做好软件实施动员,使企业上下统一认识;第二,应该有不上软件只有死路一条的决心。有的老总在上软件时,宁可换人也要将信息化搞上去。企业信息化的确是场背水一战的战争,不能采用试一试的心理,因为人要改变长期熟悉的习惯,都有一定的惰性。再加之有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拦,实施的困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第三,自己亲自确定软件应用模式,应达到的目标,各岗位的权限等。第四,对于应用软件后,经常利用电脑对业务进行查询、分析、指导。
10.   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软件的服务?
答:软件就是服务。花几千、几万买来的软件,如果用不起来,就是废塑料一张。
软件买回来时,最多只能算是半成品,只有通过供需双方充分的沟通,提供优良的服务,才能发挥出软件的功能。软件的服务又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第一,售前服务。用户在购买软件前应该在供应商的支持下对实际业务进行分析,在软件中模拟,使客户在购买前就能知道该软件能否满足实际要求,这模拟不能是点到为止,应该是充分考虑业务实际。比如物品应该如何分类?如何编码?在操作业务如何来找物品?效率会如何?等等。有时由于忽略一个细节也会导致应用的失败。第二,售中服务。在产品安装后,软件供应商应该根据客户具体的业务,设计软件的实现方法。并且应该做到流程尽量简洁,而不能为了管理而增加大量的输入,要做好售中服务必须有二方面知识:业务知识和软件知识,如果软件供应商对软件或对客户的业务不知半解的,是提不出合理的方案的。第三,售后服务。在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此时找不到服务,可能会导致软件应用的失败。在这个阶段还可能要求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就是客户要求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修改,此时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还得修改程序代码,这样就得考虑一下软件供应商能否直接或间接地满足我们的这一要求。


分享